行业资讯
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

2020-06-22 17:36:52

中新社记者:中印边界西段加勒万河谷发生严重事态后,印度多地发生针对中国的示威活动,部分组织到中国驻印使领馆聚集示威,发起抵制中国商品运动。另有报道称,印政府计划对100多种中国商品展开反倾销调查,要求印电信运营商停止采购中国设备,建议民众不要使用同中国有关联的手机APP。中方对此有何回应?


赵立坚我想重申的是,加勒万河谷的严重事态,其是非曲直是清楚的,责任完全在印方。双方正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缓和局势保持沟通。中方重视中印关系,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,共同维护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大局。


延伸阅读:


印度网民疯抢“抵制中国”文化衫,拿到货才发现居然是中国生产的


6月以来,由于中印边境冲突激化,不少印度网民在媒体煽动下,搞起了各种“抵制中国”的活动,一款写着“抵制中国”的帽子也蹭着热点在印度火了一把。可尴尬的是,许多印度人拿到货才发现,这些写着“抵制中国”的帽子和衣服,居然是中国生产的。
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1)

近日,印度这股“抵制中国”的风潮,可谓是从上到下、一以贯之。据印度媒体17日报道,印度电信部发布指令,要求其下辖各企业和机构只购买“印度制造”的产品,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升级时应“尽量使用印度国产设备”。
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2)
截图自《印度时报》报道
除了电信部等印度官方机构,许多印度民众也加入了“抵制中国”的行动。6月18日,推特上一段“印度人砸中国产电视”的视频广为流传,画面中,一个印度男子将“中国产电视”从楼上扔下、众人一拥而上将其砸毁。这个看着很“解气”的视频,让不少情绪高涨的印度网民拼命叫好。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3)
截图自推特RT新闻视频


不过,这轮抵制越发深入后,让不少印度人发现,原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藏了这么多“中国制造”。其中就包括刚刚提到的中国产“抵制中国”帽子。

随着越来越多印度网民晒出图片,痛陈自己带着“抵制中国产品”的决心,却一不小心就“资敌”买了中国产品的尴尬经历。对此,印度国大党成员、政治家阿比吉特·穆克吉发表了一则推文:“不少中国产的‘抵制中国’文化衫,成功蹭了印度‘抵制中国货’的热度。”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4)
这条推文引发了不少印度网民的共鸣和愤怒,他们一边控诉“中国侵占印度市场”,一边忧心忡忡,在推文下询问阿比吉特“印度到底能不能摆脱中国货”。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5)
对此,一个印度网民列出了一组数字:许多印度人日常光顾、甚至引以为豪的“印度品牌”,背后都有来自中国的投资。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6)
更尴尬的是,不少印度网民发现,就连他们纪念印度开国领袖帕特尔、被视为爱国精神象征的“团结雕像”,居然也离不开中国的技术。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7)
图源:印度《经济时报》
有网友忍不住拿这事起哄:“我支持抵制中国产品,我才不会去瞻仰‘团结雕像’呢!”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8)
在这些激进的抵制活动中,有不少熟悉国际形势的印度人表示,在现阶段全方位去搞“抵制中国”的行动,其中的政治意味远大于实际好处。
《德国之声》在6月11日发布的报道中也列举了印度各界“抵制中国”的不少失败例子,报道分析认为,印度在产业链完善程度、技术水平和其他配套上,距离中国仍有不小的差距,一些核心领域仍需要依赖中国,短期内难以摆脱“中国制造”的影响。
印度抵制中国商品?外交部回应!(图9)
截图自《德国之声》

周期性情绪爆发有根源

为什么每当中印关系出现一些问题,甚至两国政府还没公开表态时,印度一些媒体及民族主义分子就先“炸锅”了呢?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发现,印度社会、舆论的反华情绪几乎是无须动员,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,无论是边界问题还是贸易纠纷,他们肯定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然后打出一套“反华组合拳”。

记者认为,这反映出问题核心还是两国战略互信严重不足。如果将中印关系比作一张银行卡的话,在经历了1962年战争、印度1998年核试、印度寻求加入“核供应国集团”、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被拒、2017年洞朗对峙等一系列事件后,这张卡已经极度透支。这还不算边境水资源、“藏独”问题、对华贸易逆差、涉巴基斯坦反恐等老生常谈但悬而未决的问题。在这样的双边关系背景下,“去中国化”“抵制中国商品”等无厘头的口号多年来周期性地不胫而走,甚至催生出任何“反华怪胎”都不意外。

其实,记者一直觉得印度提“去中国化”是一件很可笑的事。试问,对于中印关系这样一个双边贸易额不足1000亿美元、年人员交流刚突破100万人次的双边关系来说,有什么资格来谈“去中国化”。印度的一名媒体朋友曾直白地告诉记者,如果想要“去中国化”,“就先把自己用的中国品牌手机砸了吧”。

中印是全球“唯二”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,但无论是贸易总额还是人文交往,远不如中国与其他一些周边国家,这与中印的大国地位也非常不匹配。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,也有结构性问题。从印度国内的反华实际来看,更多的是印度从上到下都缺乏改变的意愿和诚意,当然还有对中国发展的疑惧与焦虑情绪作怪。《环球时报》记者为此在日常工作中向印度朋友做了很多解释,但他们听后不约而同地质问记者:“即使我们能忘掉1962,难道我们能和一个侵占自己领土的国家真心交朋友吗?”

他们指的是“中巴经济走廊”和中国与被称为“巴铁”的巴基斯坦的关系。一方面,印度方面宣传“中巴经济走廊项目”穿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,而该地区是印巴争议领土,污蔑该项目侵犯印度主权。印度几乎所有媒体都支持这一立场,并不停地“泼脏水”。另一方面,印度与巴基斯坦可谓世仇,不少印度人都抱有“巴基斯坦的朋友就是印度的敌人”这样非此即彼的立场。

记者认识一名印度人民党党部的高层,他全家在从巴基斯坦逃亡印度的途中被杀害,自己从死人堆中爬了出来。他曾对记者说,“让我放下对巴基斯坦的仇恨不可能,让我的子女放下对巴基斯坦的仇恨不可能,让我跟巴基斯坦的朋友做朋友也不可能。”

作为在印度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国人,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能明显感受到来自印度各个阶层对中国的情绪,包括不屑和敌意。归根结底,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中国。记者的朋友阿都尔在中国生活超过30年,作为不折不扣的“中国通”,他经常对记者谈及中国的种种优点,当然不可避免地将中印进行比较。“一些印度人对中国的偏见不仅源于认知的差异,更多是执着于历史的包袱,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。”他总结道。

其实,反过来看,当我们提到印度时,又会联想到哪些关键词?当我们反感印度社会的反华行为时,也许我们也该思考,我们是否或多或少、选择性地忽视了印度的一些优点?


来源:物流巴巴